close

image


看到這期的親子天下(2016/05)中這篇文章,不禁想起哥哥五年級發生的一件事,回想起來,五味雜陳。事情既然已經發生,從中學習一些正向的觀念與態度,總比留下一些負面情緒,什麼也沒成長,要來得好一些。


image


故事一樣發生在午餐的場景,蘇老師的處理過程,如同文中所言雖不是完美完善,但私以為如果一位老師處理這樣的事,能做到這點,已經讓人相當敬佩了。蘇老師處理的幾個原則與順序大致是:


一、安撫情緒,了解狀況。( 包括老師、當事人、其他學生 )

二、看看別人,激發孩子的同理心。

三、交換立場,交換想法,以鼓勵代替責罰。


文中的事件算是順利落幕,結局平順。不過哥哥的事件就沒那麼幸運了。


五年級上,大約是學期中,哥哥某天回家後說了午餐打菜的情況。緣由是有一道孩子都喜歡的焗烤飯,先打菜的同學會將上面那層焗烤起司撈光,以至於後面將近一半的同學都吃不到焗烤起司。我問哥哥說,老師知道這件事嗎?他說老師自己盛完飯菜之後,就回到她的座位上吃,不管同學打菜的情況。其他同學呢?大致上也是忍氣吞聲,或許等待機會,有天自己先打菜時,也來如法炮製。


或許有人覺得這是小事,但個人卻覺得這是很嚴重的大事,品格教育從小處做起,這種事要是放任不處理,以後成人之後會養成什麼樣的公德心呢?學校這個小社會,連基本的公平正義都沒教好、無法維持的話,出社會就更別談了。跟哥哥溝通之後,一家人討論要怎麼做?有兩方法,一是忍、二是反應。先決定要不要反應?我很佩服孩子跟我說要,至少對不公平現象,孩子還有一些正義感。


接著是要討論如何反應?也是幾個方式,哥哥自己向老師說、父母出面或寫聯絡簿告知老師。比較內向的哥哥決定以最後一種方式,我們也相信這是比較溫和的方法,相信老師會有智慧處理這件事。隔天,哥哥一臉悶悶不樂的回家,我們坐在一起討論這件事。老師的處理方式,出乎我們意料的,以一種輕忽的態度、將這件事以最不適當的方式下架交差。聽哥哥的陳述,我以為回到六零年代的尚在戒嚴台灣小學,老師以一句話帶過:


「 同學們,張OO同學 ( 指名道姓 ) 的爸爸媽媽在聯絡簿上反應,你們打菜把焗烤飯上面的起司撈走,害他沒吃到,下次不要這樣了!」


接下來的日子,哥哥在班上被幾位同學公幹到學期結束,甚至在很多場合被排擠,過了一個很灰色的五年級生涯。


這是什麼樣的老師?從附近其他學校調過來,當了一年導師,丟下學生不管就自己辦退休,沒帶到孩子畢業,也不敢讓學生知道。在校慶運動會的場合與家長第一次見面,第一件事就說你的孩子情緒管理有問題 ( 我怎麼不知道?!父母都是盲目的嗎? ),談著談著,說起自己上大學的孩子終於懂得感恩,知道「媽媽」對他們有多好?對第一次見到導師的家長說這些的目的與意義是什麼?實在無法理解。


對於她退休一事,原因為何無法探知,也不想知道。一開始我們都是抱持著對老師百分百相信的態度,相信很多是老師有老師的考量,孩子傳達的意思可能會有誤差,當下的情境我們不在現場,無法百分百了解......總是往好處想,直到她要辦退休這件事。古云蓋棺論定,很多事在告一段落之後總算可以確定。


很慶幸,她退休走人,換了一位願意收拾殘局的老師,由衷感謝竇老師的付出與辛勞。



arrow
arrow

    huey071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